超百人遇难,世纪惨案7年后的回望

超百人遇难,世纪惨案7年后的回望

原创 耐观影 耐观影 收录于合集#巴黎 3 个 #影讯 139 个 #法国 21 个

2015年11月13日晚的巴黎,是一个充满了恐惧、爆炸、尖叫和死亡的夜晚。

这座世纪以来都被认为是浪漫之都的城市在这个夜晚遭遇了包括但不限于无差别枪击、自杀式爆炸袭击和人质挟持在内的恐袭。

当晚,有超过127位来自26国家的受害者遇难,368人受伤。血色弥漫在巴黎的街道之间。

当时街道上的受害者尸体

袭击在21:20分由在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的自杀式爆炸袭击开始,当晚正在举行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友谊足球赛,法国时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当时也在场观赛。几乎同时,在巴黎的多个街道发生了街头枪击和炸弹攻击,正在餐馆里享受晚餐的无辜民众们就这样成了枪下亡魂。

最大的伤亡和人质劫持则发生在巴塔克兰剧院,在一场演唱会的中途,四名持有AK-47的男子闯入剧院并开始扫射和丢掷手榴弹,并约有60-100名人质被劫持。最终有91人在剧院永远地合上了双眼,其中包括四名袭击者。

爆炸发生后紧急疏散到球场上的观众们

为什么在7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一令人窒息的事件呢?

今年的6月29日,对造成恐怖袭击对几名主犯的审判终于结束,其中,萨拉赫-阿卜杜勒作为在巴黎和圣丹尼杀害了130人并使数百人受伤的恐怖圣战突击队唯一幸存的成员被判处了法国刑法典中的最高刑罚:终身监禁,他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五个被判处不可减刑的终身监禁的人。这场由2021年9月开始,持续了近7个月的审判终于结束,恐袭事件的最后一个句点似乎也被画下了。

然而,对于那些侥幸逃生的幸存者,对于逝者的家属、爱人和好友们,那些可怕的记忆和创伤能就这样被轻易抹去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恐怖分子的审判只是他们应得的惩罚,而创伤后的愈合之旅还远远没有结束。

庭审素描

以虚拟的故事去重忆回忆里的“现实”,在陌生又熟悉的音像间回顾事件当时的每一个瞬间,再次经历创伤也允许自己以一个更加客观的目光去整理自己当时的思绪,是很多创伤后应激患者的治疗方法。也是在这里,电影,这一人造的“虚拟现实”世界就派上了用场。

今年2月以来,有多部以2015年11月巴黎恐袭为主题的电影上映,分别是西班牙导演伊萨基·拉库埃斯塔执导的影片《一年,一夜》,法国女导演艾丽斯·威诺古尔执导的《巴黎 重见》和法国导演塞德里克·吉门内兹执导的商业“主旋律大片”《十一月》。

三部电影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展开了不同群体对于恐袭事件本身的反应和他们的“应激与治疗之旅”,也算是一个不成系列的恐袭回顾系列电影。恐袭事件,尤其是规模如此之广、发生地如此令人瞩目、伤亡如此触目惊心的恐袭,注定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导演任何处理都会有被质疑、被曲解的危险。

他们如何解构这一题材,又如何使一个已经被大众了解和各大报社、专家充分分析过的事件上拍出新意是在观影前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这算是这一严肃话题里小小的一点趣味。更重要的是,也不能忘记的是,在这种人类最深重最黑暗的痛苦面前,我们作为事件的旁观者,人类的一份子,能感知到什么?

《十一月》海报

电影《十一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又较为轻松的角度:跟随着恐袭后的特别调查组追踪主犯。这是一部紧张刺激、悬念迭起、枪战和追车、特效和动作齐飞的商业“大片”。在恐袭发生后的前五天,我们跟随着主角弗雷德(Fred),一名人高马大留着络腮胡的荧屏经典硬汉警察试图把这场癫狂的恐袭抽丝剥茧并找到那几个藏匿在法国和非洲的恐怖分子抓捕归案。相信对于大部分的法国观众来说,只是在“恐袭电影”里最容易接受,观影过程也最顺畅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非常“标准”的作品,不论是剧情、音乐、特效甚至海报和预告片都透露着一股“经典”的工业化气息。它不会出错,它用血脉喷张视觉特效调动起观众的兴趣,它用调查过程中的悬念和混乱引导着人们的好奇心,它用一小部分的对各个角色的内心纠葛和人性揭露来拓展观看者的思考。它面面俱到,但反而显得有些无趣,这一主题显然值得一些更深度的挖掘和展现。不过,对于本次“恐袭系列”,它倒是一部完美的开幕电影,带领着我们回顾事件全程,同时也最好准备,开启之后的观影活动。

《巴黎 重见》海报

另一位法国导演艾丽斯·威诺古尔所持的角度可能更为私人化一些,电影《巴黎 重见》讲述了在恐袭中侥幸逃脱但失去了记忆的女主,在被世人指责的同时试图拯救自己,重回事故发生地,拾起回忆的故事。本片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法国”,用抒情细腻且极端个人化的视角来讲述集体回忆,是法国导演们的拿手好戏。深究个人的内心活动在很多时候固然会非常有趣但可惜的是也容易落入稍显矫情的窠臼。私人化的情感之所以被称作私人化,恰恰是因为它只关于单个个体的体验,没有相似心境的人可能会很难感同身受。总而言之,这样的影片都需要亲自去体验之后,才知道这一份回忆能否引发观众的共鸣,就让大家自行探索吧。

《一年,一夜》海报

最后一部影片是由西班牙的青年导演伊萨基·拉库埃斯塔执导的《一年,一夜》,在笔者看来可能是三部影片中最有趣的一部作品。本片围绕着一对在巴塔克兰剧院经历了恐袭又成功逃生的伴侣展开。两人身为最亲密的伴侣,又经历了相同的创伤,本可以互相安慰支持,共同渡过难关;但两人面对着同样的事件,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男主选择将伤痛宣泄于纸笔,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而女主选择了某种程度上的否认和逃避,假装一切并未发生并试图和以前一样生活。两人对创伤的处理态度反映了现实中人们的不同选择,也像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有时我们告诉自己要面对,要回忆,哪怕这极端痛苦,哪怕这份回忆有所偏差;有时我们又情不自禁地选择不去想,不去看,就这样“算了”。两个人不同的态度也似乎影响到了他们对于这一事件的记忆,那天的剧院究竟是在昏暗中还是有光线了,他们究竟逃出了那家剧院吗?还是我们也只是活在了错误的回忆中。本部影片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强烈推荐。

恐袭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令人担忧也最复杂的议题之一,民族、宗教、国家和利益之争混杂在一起,令人惊惧的爆炸和献血是其中最黑暗的断点,裹挟着每一个或无辜,或疯狂,抑或哀切的人们。漩涡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试图去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但没有人知道如何使这一切停止。恐怖袭击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此,这是一个极端团体对现代国家能进行的最不公平的战争方式:我知道我无法战胜你,但我能让你永远陷入不知何时会到来的恐惧之中。

恐袭后被悼念鲜花围绕的巴塔克兰剧院

2015年恐袭之后,法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巴黎实施了自1944年来的首次宵禁。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关切和慰问。在全球各地,各个地标建筑都点亮了蓝白红的灯光以示支持,在巨大的伤痛面前,人类也会展现出更深刻的团结。攻击可能不会停止,但抵抗也不会。

-FIN-

文字:徐嘉静

排版:徐嘉静

原标题:《超百人遇难,世纪惨案7年后的回望》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